回延安贺敬之教案

养老保险 2025-08-28 03:45www.baoxiank.com养老保险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让学生深入了解贺敬之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掌握“信天游”这一民歌形式的独特之处。

分析诗中的拟人、夸张及比兴手法,理解它们如何增强情感的表达。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次诵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与情感基调。

鼓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理解诗歌的结构与主题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他们感悟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情感及延安精神的时代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分析诗歌情感的表达方式及艺术手法,如比兴、夸张。

理解并梳理诗歌的结构脉络:从回延安到忆延安,再到话延安、看延安,最后颂延安。

难点:

深入“信天游”民歌形式中的比兴手法。

结合历史背景,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感受到延安精神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陕北民歌片段,如《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信天游”的韵律美。简介贺敬之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 初读感知(15分钟):教师范读,学生跟随朗读,体会节奏和重音。分组朗读,感受“信天游”的民歌特色。概述诗歌内容,划分五大部分的结构。

3. 精读(20分钟):重点分析第一部分(回延安),通过动词的赏析和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诗人回到延安的激动心情。

第二课时

1. 深入分析(25分钟):小组讨论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颂延安等部分,结合意象分析,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 艺术手法总结(10分钟):总结比兴手法的运用,分析“信天游”的民歌特色。

3. 拓展延伸(5分钟):联系“延安精神”在当代的价值,激发学生思考并创作仿照“信天游”形式的诗句表达对家乡的情感。

四、板书设计

回延安——贺敬之

结构脉络:回→忆→话→看→颂

艺术手法:比兴、拟人、夸张等

情感表达:对延安的深厚情感与延安精神的时代传承

五、教学反思与总结

1. 成功之处:通过诵读和意象分析,学生深入体会到了诗歌的情感;小组活动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度。

2. 改进之处:在比兴手法时,可以引入更多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在拓展延伸环节,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更深入地延安精神在当代的价值。深化理解,生动叙述:延安历史的影像与文字交织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个时代都留下了独特的印记。延安,这片黄土高原上的圣地,更是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厚重历史。今天,让我们透过历史的影像资料,结合生动的文字叙述,深入感受延安的历史韵味。

延安,曾是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圣地。在这里,无数革命先驱为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浴血奋战。从那些泛黄的影像资料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那个时代的艰苦与坚韧。简陋的窑洞、繁忙的战地医院、革命者坚定的眼神……这些影像资料如同一部生动的历史长卷,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走进延安,仿佛置身于一个历史博物馆。这里的每一块土地,每一座建筑,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通过影像资料,我们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延安的历史变迁。从抗日战争时期的艰苦岁月,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建设,再到改革开放的伟大变革,延安的历史轨迹如同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

在这片土地上,不仅留下了革命者的足迹,也孕育了丰富的革命文化。延安的革命精神、延安文艺的繁荣,都是这片土地独特的文化印记。影像资料中,那些革命先烈的身影、文艺工作者的创作场景,都为我们展现了延安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些影像资料与文字叙述相结合,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延安的历史与文化。

为了更好地让广大师生感受延安的历史背景,我们可以在课堂上播放相关的历史影像资料。这些影像资料可以让学生们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史背景、人物故事和文化内涵。结合生动的文字叙述,可以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和文化传承。这种直观与深入相结合的方式,必将增强学生们对历史的兴趣与热爱。

延安的历史影像资料为我们提供了直观感受这片土地的机会。结合生动的文字叙述,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延安的历史、文化与发展。通过课堂教育的方式,让学生们更好地感受延安的历史背景,增强对历史的兴趣与热爱。让我们共同走进延安的历史,感受这片土地的厚重与魅力。

上一篇:米开朗基罗简介(米开朗基罗的人物简介)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aoxiank.com 保险课 版权所有 Power by

生育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保险课,社会保险,失业保险,大病保险,意外保险,财产保险,健康保险,旅游保险,儿童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