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能老人护理需求增加专家护理保险法治化须
随着全国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我国面临着严峻的人口老龄化挑战。据国家卫生计生委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到惊人的2.3亿,占总人口的近五分之一。在此背景下,全国老龄办发布的调查成果揭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社会现象:众多老年人的生活和护理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尤其对于那些失能或半失能老人而言。
老年人群的健康状况尤为脆弱,他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极高,资源消耗也相对较大。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健康城市建设研究报告(2017)》中,专家指出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威胁老年人健康的主要因素。这些疾病不仅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也给医疗系统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面对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建立长期护理保障制度显得尤为重要。这一制度旨在将基本生活照料和非治疗性的护理、康复从医疗服务中分离出来,形成一个独立的社会服务体系,以应对因人口老龄化导致的医疗费用上涨压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所的王桥副研究员强调,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能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一个重要的安全网。随着家庭小型化、少子化趋势的加剧,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已经逐渐弱化。王桥指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对于许多家庭来说,一旦家中出现失能或半失能老人,整个家庭都可能面临巨大的困境。
为了应对这一难题,我国已在一些城市试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例如,山东省青岛市率先试行城镇职工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各地的试点模式各异,缺乏统一和规范。王桥呼吁,应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国家尽快结束试点,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实现长期护理保险的法治化,确保制度的顺利实施。
关于这一制度的细节内容,包括缴费人群、缴费标准、护理标准、保障对象等都需要统一和明确。一位不愿具名的中国人民大学兼职教授表示,考虑到我国失能、半失能人群数量庞大,长期护理保险的参保条件应该尽量放宽。他强调,如何界定失能老人以及确定缴费机制也是亟待明确的关键问题。
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已经成为社会的迫切需求。这不仅是对老年人生活的关怀,更是对整个社会的负责和担当。专家们期待这一制度能够全面实施,为失能、半失能老人带来更多的关爱和帮助。专家们也提醒我们,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虽好,但无法替代家庭的核心照顾角色,也不能全面替代商业护理保险提供的多元化护理服务体系。
王桥进一步建议,在“十三五”规划期间,我们有望推动长期护理保险的法规出台。他期盼我国在法规的护航下,使这项保险制度得以稳固发展,为更多需要照顾的老人提供坚实的保障。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兼职教授也对此表达了期待,他认为未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实施可能会以发布规范性文件的形式进行。为了更有效地推动和实施这一制度,制定专门的长期护理保险条例是最佳的选择。
两位专家的观点表达了对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期待和展望。他们希望这一制度能为更多需要照顾的人带来实质性的帮助和保障,为老年人的生活提供更多的关怀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