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教学设计
蜀道难:高中语文必修课程的浪漫之旅
一、教学目标概览
知识与能力:
揭开诗歌中神秘的面纱,理解新奇意象及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如夸张、想象和比喻。
深入解读“蜀道之难”的多重内涵,体验李白诗歌的雄伟与奇特。
过程与方法:
运用“剥皮抽筋法”剖析诗歌结构,结合诵读技巧,让每句诗都跃然纸上。
通过小组合作,攻克文言难点,挖掘艺术特色,共同感受古典诗歌的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领略李白的豪迈气度,培养对古典诗歌的审美兴趣。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分析
重点:诗歌的艺术特色,包括浪漫主义手法和独特的回旋结构,理解诗歌的主旨。
难点:神话传说与夸张手法的深层含义,领悟“蜀道难”的多重意蕴。
三、教学方法大赏
1. 诵读感悟法: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的跟读和分组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与情感。
2. 问题引导法:围绕“蜀道难在何处”“如何表现难”等核心问题展开讨论,启发思考。
3. 对比分析法:对比乐府旧题与李白的创新之处,更直观地感受浪漫主义的特色。
4. 多媒体辅助:借助蜀道的实景图和名家朗诵视频,带来更加直观的视觉冲击。
四、教学过程概览
导入新课(5分钟):
通过航拍蜀道的视频,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提问引发思考,背景介绍增强文学氛围。
整体感知(15分钟):
学生自读,疏通文意;再读文本,小组合作梳理诗歌结构,明确三次“蜀道难”的递进关系。
深入研读(25分钟):
品味语言,分析手法——找出诗中的夸张句和神话典故,讨论其表现效果;结合时代背景,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拓展延伸(10分钟):
对比阅读李白的其它诗作,总结其浪漫主义的共性;以现代视角重新解读“蜀道难”,体验古今语言的差异。
五、作业设计精彩瞬间
体验诵读之美:背诵全诗,并标注诵读时的重音和停顿。
书写感悟之旅:结合网络资料,撰写小论文《从〈蜀道难〉看李白的创新与超越》,深入诗人的文学造诣。六、板书设计:介绍《蜀道难》——李白的传世之作
一、震撼的三重蜀道难
走进神秘的蜀地,首先迎接你的便是“高险”。是的,这里的山路崎岖,仿佛通天之梯。但仅仅高险还不足以形容蜀道的凶险,还有更多的考验和挑战在前方。而在这层层险阻之后,更是隐藏着历史的战祸,让人不禁感叹其间的艰辛。
二、艺术魅力的独特展现
李白笔下的《蜀道难》,不仅仅是对蜀地山水的真实描绘,更是他浪漫主义情怀的淋漓尽致展现。在这首诗中,我们能看到诗人运用了夸张、神话和想象等手法,构建了一个奇幻的世界。结构上,全诗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三、深厚的情感内核
诗中的每一字每一句,都透露出诗人对壮丽山河的赞美,对人生旅途的慨叹,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这些情感内核,是李白用独特的艺术手法表达出来的,让我们在欣赏诗歌的也能感受到他深厚的家国情怀。
四、教学设计的巧妙之处
本案借由多版本精华的整合,设计出注重“读-析-悟”的阶梯式学习路径。通过任务驱动与对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蜀道难》的浪漫主义风格。兼顾文学素养与审美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能够全面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五、展望与反思
通过学习《蜀道难》,我们不仅能够欣赏到李白的卓越才华,还能够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希望这份板书设计能够帮助更多的人深入了解这首诗,感受其中的韵味和深意。我们也要不断反思,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