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校训(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
校训的来历与内涵:清华之精神支柱
清华校训的起源,可追溯至古老的《周易》。这部千年古籍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与“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为清华校训提供了深邃的哲理基础。
在1914年,思想家梁启超在清华任教时,深受《易经》启发,他希望清华学子能够承袭中华传统美德。自此,“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被融入清华校规,逐渐演变为清华的独特校训。这一校训不仅深刻影响了无数清华学子,更成为他们走向社会后的精神支柱。
谈及校训的内涵,我们不得不深入这两句话的深层意义。“自强不息”意味着像天一样,永远追求进步,不屈不挠,展现出中华民族奋斗拼搏的精神。无论外界环境如何,我们都应保持努力向前的决心和毅力。而“厚德载物”则强调博大的胸怀,容纳各种思想,兼容并包。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使我们能够接纳不同的声音和观点。
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先生曾高度评价这一校训,认为它高度概括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其中,“自强不息”体现了奋斗精神,而“厚德载物”则体现了兼容精神。这两种精神在中国文化中起到了主导作用,是一种健康的、正确的思想。
清华自建校之初,就将其精神世界与中华民族紧密相连。历经100多年的风风雨雨,清华始终遵循这一校训,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铸就了不朽的清华精神——爱国、奉献、敬业、自强。这种精神内涵体现在每一代清华学子的努力与奉献中,无论他们身处何地,都能将这份精神传承下去。
当我们回望历史,我们会发现那些真正能够取得伟大成就的个体和团体,都是那些能够深刻理解和践行这一校训的人。他们不仅自身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更为社会带来了积极的影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我们每个人应该深入的信仰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