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四库全书(什么是《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这部宏大的文献丛书,其编纂工作始于清朝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历时十年之久。这部丛书共收录了三千五百零三种书籍,总计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卷,内容涵盖了经史子集四部,因此得名四库。其内容丰富广泛,无疑起到了保存和整理文献的重要作用。乾隆皇帝编纂这部丛书的真正目的,并非表面上所宣扬的仅仅是为了传承文化。
实际上,乾隆皇帝通过编纂《四库全书》,旨在宣扬有利于清王朝统治和封建礼教的图书。对于不利于封建统治的著作,大多遭到抽毁和窜改,甚至被排斥不录,遭到禁毁。这部丛书缮写了七部,分别藏于文渊、文源、文津、文宗、文汇、文溯、文澜七阁。文汇与文宗因战火而毁损,文源更被英法联军焚毁,文澜所藏亦多散失,虽经补抄得以复原,但损失仍难以弥补。
乾隆皇帝为了编纂这部丛书,动员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从全国各地搜集资料。甚至位于浙江宁波的“天一阁”,那是江南最古老最大的私人藏书楼,也迫于皇命送去了不少珍稀孤本。这些举措可见其规模之宏大,对民间藏书的汲取之彻底。
名义上是为了保留古籍、传承文化,但真实目的则是从文化上控制人民。对于符合统治者意图的书籍会全面收录,而对于不利统治阶级利益的书籍则会被销毁或窜改。
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先人们留下了丰富灿烂的文化遗产。人们都知道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文化专制事件,但清朝对待史书文献的取舍则更少为人知。尤其是清朝大兴文字狱,其对人们的文化控制比起秦始皇来有过之而无不及。
乾隆皇帝编纂《四库全书》的目的非常明确:为了满足统治人民的政治需要,而非简单的继承文化。这部丛书不仅是文化的传承,更是政治控制的工具。在细读这部丛书的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其背后的政治意图和历史背景。(2020年8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