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理性看待就业形势
了解当前行业趋势(如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新兴领域)
关注国家"稳就业"政策(如基层项目、见习补贴等)
避免盲目与同龄人比较,建立个人职业坐标系
2. 科学规划职业路径
进行职业测评(如MBTI、霍兰德测试)
制定1-3-5年职业规划(建议准备ABC三套方案)
关注目标行业龙头企业/新兴企业的校招标准
3. 提升核心就业力
硬技能:考取行业权威证书(如CPA、CFA、PMP等)
软技能:重点培养结构化思维、跨部门协作能力
实践经历:通过"实习+项目+竞赛"三维度积累经验
4. 善用求职策略
建立求职数据库(行业/企业/岗位分析表)
掌握STAR法则撰写简历,训练行为面试技巧
维护校友资源网络,关注企业内推机会
5. 心理调适方法
设置合理期望值(首份工作满意度通常在60-70分)
进行抗压训练(模拟群面、压力面试场景)
建立支持系统(导师/家庭/心理咨询资源)
特别提醒:
警惕"慢就业"变"懒就业",建议毕业6个月内落实去向
关注各地人才政策(如杭州本科1万元生活补贴等)
保留应届生身份期间(通常2年)仍可报考事业单位
当前就业市场呈现"结构性矛盾"特征,建议采取"广撒网+重点培养"策略,既保持足够求职密度,又对目标岗位做定向突破。遇到挫折时可记录《求职日志》,定期做PDCA循环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