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点三年多,以房养老保险开展得怎么样了
新华社报道:“以房养老”保险三年的足迹
自2014年首次试点以来,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这一新兴事物已在华夏大地历经三年多的风霜。对于这项保险的进展、民众的反馈以及未来的走向,记者深入采访了保险监管部门、保险机构和业内专家。
一、初探:起步虽缓,前路可期
虽然银行曾尝试过“以房养老”的模式,但保险版的试点仍处起步阶段。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四地正式开展的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标志着保险行业正式涉足这一领域。具体操作中,拥有完全产权的60岁以上老人可将房产抵押给保险公司,继续享有房屋的各项权利,并按约定领取养老金直至去世。去世后,保险公司获得抵押房产的处置权。
从试点情况来看,截至7月底,仅有幸福人寿一家保险公司开展此项业务,共有65户家庭90位老人完成承保手续。数字虽显黯淡,但背后的潜力不容忽视。
二、实例:“以房养老”为退休生活添彩
居住在北京西三旗某小区的康先生夫妇就是一个生动的实例。投保后,他们的养老金从不到7000元增至9000多元,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他们的经历折射出“以房养老”的巨大潜力。
三、疑虑与解答:传统观念与实际操作间的博弈
尽管一些拥有多套房且儿女无迫切继承需求的老人表现出尝试意愿,但大部分老人仍对此持有疑虑,主要集中在能否退保、房屋评估的公正性、房价与养老金的关系等方面。保险公司正通过一系列措施解答这些疑虑,如设置较长的犹豫期、共同选择房地产评估机构等。对于房价涨跌与养老金的关系,幸福人寿表示将按照合同规定处理,确保老年人的权益不受损害。
四、未来展望:政策推动与市场需求的共振
随着社会对“以房养老”认识的深入和政策的不断完善,这种保险方式有望在未来发挥更大作用,满足老年人的居家养老、终身领取和提高生活水平的需求。保险机构和专家正在共同努力,解决存在的疑问,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以适应不同家庭的需求。试点范围已扩大至更多城市,旨在让更多老年人受益。
五、专家观点:小众产品,却有重大意义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提出,尽管受传统观念影响,“以房养老”保险可能仍然是小众产品,但在特定群体中需求日益显现。全球范围内,这一业务一直是小众业务。在美国,老年家庭参与度也仅为大约3%。但这并不代表其不重要,反而凸显了其特殊性和针对性。
六、政策的灵活性与业务的深化发展
副梁涛指出,这一保险产品的推出旨在确保老人的居住权不受影响地利用房产转化为现金流。虽然市场份额相对较小,但其背后的意义十分深远。试点范围的扩大和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都需要多个部门的协作。专家们强调,“以房养老”保险业务的复杂性在于其涉及多个领域。保险公司需要提高条款费率的透明化程度,地方和的支持也至关重要。他们将逐步扩大业务经营区域,以期在发展中解决问题,使更多老年人受益。这种策略不仅体现了政策的灵活性,更显示出对老年人的深切关怀和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