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教学设计
《散步》教学设计——体验平凡生活的温情与哲理
走进教材: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的这篇《散步》,以其真挚的情感与深刻的哲理引发读者共鸣。本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文本细读、情境体验与语言品析,感悟平凡生活中的温情与责任。
一、教学目标
1.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并运用“信服”“分歧”“各得其所”等词语,赏析文章细腻的语言魅力。
2.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人物对话与细节描写,深入理解三代人之间的情感纠葛与责任担当。
3. 审美鉴赏与创造:领略散文的语言之美与哲理性,尝试仿写生活中的亲情场景,培养创造性表达能力。
4.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理解家庭责任与生命传承的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人物与景物的描写手法,理解“分歧”背后的深层情感。
难点:感悟“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就是整个世界”的象征意义,挖掘文本中的哲理内涵。
三、教学方法
1. 情境导入法:通过播放家庭相关视频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共鸣。
2. 任务驱动法:设计主问题链,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自主思考。
3. 合作法:小组讨论“责任与爱的平衡”,促进思维碰撞。
4. 读写结合法:通过仿写亲情片段,迁移文本中的语言表达。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5分钟)
观看《Family公益广告》片段,分享感受,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8分钟)
速读课文,概括事件,梳理情节;绘制思维导图,明晰人物关系及情感变化。
(三)精读品析(15分钟)
1. 聚焦细节,品读亲情:分组寻找并文中描写各个人物的语句,体会人物性格与情感;角色扮演朗读对话,感受“我”的心理活动。
2. 景物描写赏析:寻找并讨论初春田野的描写句子,理解其在渲染氛围与暗示生命新生方面的的作用。
3. 突破难点,理解哲理:小组讨论文中难句的象征意义,教师点拨,从生命传承与责任担当角度解读。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分享与家人相处的温馨瞬间,讨论如何在矛盾中守护亲情;对比阅读史铁生《我与地坛》片段,比较两文中母亲形象的异同。
(五)总结升华(5分钟)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结语:亲情是责任,是传承,更是相互成全。愿我们在生活的“散步”中,走出一路温情。
五、分层作业设计
1. 基础作业:摘抄文中打动你的句子,并批注赏析。
2. 提升作业:仿照文中景物描写,写一段“黄昏时的家庭漫步”,字数控制在100字以内。
3. 拓展阅读:推荐阅读龙应台的《目送》,对比两代人的亲情表达,深化对亲情的理解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