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政策性农业保险(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作用有哪些)
在金色的田野之上,无人机犹如翱翔的雄鹰,细致地勘察着农田的受损情况。这一切,都是为了让生机勃勃的土壤和辛勤耕耘的农户得到最好的保障。
回溯到那个充满开创性的时刻——2006年,慈溪这个江南小城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率先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这是一次对未来的大胆猜想和勇敢尝试。
紧接着的2007年,基于慈溪的成功实践,我市全面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围绕乡村振兴的大局,不断拓宽步伐。自此,新产品、新险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全市农业保险加速扩面提质。
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市农业保险工作已走在全省、全国的前列,成为保障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户收入的重要“稳定器”。政策性农业保险,如同神奇的杠杆,放大了保障效应。农户的参保意识日益增强,农业风险保障能力逐年提高。
韩瑾专家表示,宁波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已成为农业抗灾救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障形式和范围不断拓宽,从单一的保产量损失向保价格、保收入和商业化方向延伸。如今,台风等灾害带来的损失后,政策性农业保险迅速启动理赔工作,让受灾农户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温暖。
从最初的几个保险产品到如今覆盖种植业、畜牧业等多个领域的数十个保险产品、上百个险种,宁波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随着险种的稳步拓展和财政补贴政策的完善,全市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不断增加,为农户提供了全方位的风险保障。
面对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我们仍面临一些挑战。保障水平在全国范围内的优势不明显,产业间存在不平衡现象。面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多元化、差异化需求,我们必须加大保险产品供给,提供更加全面、多层次的农业保险险种。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农业巨灾风险呈上升趋势。我市作为经常遭遇台风等灾害的地区,更需要完善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为此,我市已实施再保险补贴制度,但仍需构建和完善以农业保险制度为基础的分散机制。
为实现宁波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高质量发展,我们需要设定明确的目标,并采取一系列措施。除了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全链条、多层次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外,还需要加强基础信息提供能力,完善宁波市农业保险数据库。培育适度竞争的农业保险市场,明晰权责,强化农民对保险产品和服务的选择权。
新闻: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多元实践
随着国内农业生产的蓬勃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逐渐成为农业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撑。今天我们将聚焦几种颇具特色的农业保险模式,国内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实践之路。无人机下的田野见证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守护与陪伴,确保农户在面临风险时能够安心应对。我们期待未来农业保险的覆盖范围更广、保障水平更高,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新疆的“兵团模式”:农业保险的历史见证与现状写照
回溯到1986年7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牧业生产保险公司横空出世,作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先驱,为我国的农业生产保驾护航。历经多年的发展,该模式在2002年正式融入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其主营业务涵盖了各类财产保险和再保险业务。新疆的“兵团模式”,融合了企业化运营与浓厚的计划性色彩,展现出强大的抗灾自救能力,成为国内外瞩目的焦点。
而在我国东部的大都市上海,一种名为“安信模式”的农业保险新模式悄然兴起。这种模式通过合作社将农户集结起来,形成了一个强大的集体。农户们在此模式下,不仅能享受到全方位的保险服务,而且服务流程得到了极大的简化。从承保到理赔,都能感受到这种模式的效率之高。业务范围也广泛涉及人身、家财、农机具和农村合作医疗等保险服务。
再来到我国的南部城市广东,这里的农业保险模式更是别具一格。广东模式的农业保险险种体系紧密结合地方特色,鲜明的区域性使其独树一帜。广东省对农业保险给予了强大的财政支持,保障补贴资金的充足,为农户们提供了坚实的后盾。值得一提的是,广东模式的农业保险还充分利用了科技手段,云端验标、远程查勘等已成为日常操作,农险电子保单的全险种上线,更是让服务效率得到了质的飞跃。